90后大学生自造卫星成功发射且运转正常!屌炸天啊!

邱嵩松 > 松松头条 > 互联网新闻 > 正文
南京理工大学一群90后,自主研制卫星“南理工一号”,日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几天来,卫星从太空成功发回数据。“造星”团队包括硕士、博士、教师,平均年龄23岁,卫星仅重2.2千克,却可对海洋、大气、飞行物等实施监测。

南理工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11号”运载火箭成功搭载发射,将用于全球海上船舶自动识别、星间信息交换在轨演示验证。
 
南京理工大学学生自造卫星成功发射可对海洋大气等实施监测日前,南京理工大学学生自造卫星并成功发射,名为“南理工一号”的自主研制卫星成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这是由南理工微纳卫星中心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微纳卫星。

据了解,“南理工一号”卫星仅重2.2千克,“造星”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仅23岁,包括硕士、博士和教师。“南理工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11号”运载火箭成功搭载发射,将用于全球海上船舶自动识别、星间信息交换在轨演示验证。

几天来,卫星从太空成功发回数据,可对海洋、大气、飞行物等实施监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南理工研制的这颗卫星包含了卫星所有功能系统:电源、结构、热控、姿态、通讯、星务等一样都不少,星上系统全部采用商用器件,自主研制。作为上科大二号的B星,这颗立方星将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的2颗立方星进行组网,用于全球海上船舶自动识别、星间信息交换在轨演示验证。这个卫星上搭载有一个船舶识别系统,在大海里跑的船,发出信号,这个系统可进行信号搜集,万一有船在海上失踪,可以进行定位识别。 

(9月25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南京理工大学自主研制的“南理工一号”立方星由“长征11号”运载火箭成功搭载发射。
据介绍,立方星是国际上广泛用于大学开展航天科学研究与教育的一种小卫星,具有成本低、功能密度大、研制周期短、入轨快的特点,通过组网形成星座,可实现对海洋、大气环境、船舶、航空飞行器等的监测。
本次发射中,“南理工一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的2颗立方星进行组网成“上科大二号”,将对全球海上船舶进行自动识别、星间信息交换等在轨演示验证。
“南理工一号”重仅2.2千克,外形是10厘米*10厘米*22.7厘米的长方体。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包含了卫星所有功能系统:电源、结构、热控、姿态、通讯、星务等一样都不少。星上系统全部采用商用器件,自主研制。
承担“南理工一号”研制任务的是南京理工大学微纳卫星中心立方星研制团队,该团队由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3位小卫星研究领域的资深教师和2名博士、11名硕士研究生组成。学生们各自承担一项研制任务,参与立方星整个研制过程,整个研发过程不到1年的时间。
“南理工一号”副总师张翔副教授说:“立方星研制周期短,技术密度高,成本低,这使得高校学生有参与研究的可能。学生通过项目的研制全过程,不仅打破了他们对航天技术的神秘感,航天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还能得到很大提升,这是航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尝试。”
“温度:22℃,高度:490公里…………”当天11时17分,记者在南京理工大学卫星地面站看到,随着成功接收“南理工一号”从空中发回的下行数据,团队在场的学生和老师禁不住欢呼起来。
“刚起步时困难重重。”负责立方星姿态控制和轨道的博士研究生陆正亮非常激动,“团队研发成员基本都是学机械出生,而卫星的研发几乎涉及了工科的所有学科,我们相当于是恶补了很多学科的知识。这对自己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是个质的提升。”
“南理工一号”总设计师廖文和副校长表示,该立方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南京理工大学掌握了微纳卫星设计的关键技术,也标志着该校航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了一次新尝试,对推进立方星商业化和开展航天工程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南京理工大学微纳卫星中心还将于2016年陆续发射两颗立方星,用于新技术在轨验证。


邱嵩松点评:我上大学那会儿,还想着怎么多卖几张电话卡,挣30块钱呢,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厉害!


上一篇:交通部出台专车新规:禁止非营运车辆接入约租车运营 部分"专车"司机打算退出 系因成本太高
下一篇:余额宝年化收益首次破3% 已跌至2.97% 邱嵩松推荐你几款优质替代品
欢迎添加邱嵩松 QQ:3876307 微信:shangaomugong 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