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只做一件事,陈克明的挂面帝国原来是这样建成的

邱嵩松 > 团队创业 > 成长经历 > 正文
邱嵩松是个吃货,尤其钟爱各类面食类小吃。当然,家中常备的挂面也是必须品之一,我会挂面+方便面(煮的话必选康师傅红烧牛肉,干吃必须是幸运啊,别的总觉得不够经典。说到康师傅,大城市里是有康师傅私房菜面馆的,但味道并不能给人多少惊艳,吃一次算是完成一项人生经历任务一样即可。),而挂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农村的刷墙广告:一面之缘,终生难忘。
最近在研究在家做热干面,碱面是必须品,但如果去菜市场买吃不完就容易馊掉,偶然间发现陈克明出了热干面版的挂面,于是就淘宝上买了些,参考网上的教程,果然很好吃啊。
这下早饭不用跑老远去买着吃了。既然说到陈克明,下面我们来八一八他的经历:
陈克明今年56岁,高挑的身板看起来有些瘦弱,不爱说话喜欢低着头憨憨地笑着,但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脚步奇快。
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手木匠活在十里八乡很吃得开的陈克明,因一次偶然的事故不得不放弃心爱的锤子锯子,生活的困顿随之而来。
“一个大男人,总不能闲着,孩子老婆当时都指望着我。”陈克明说。
他转而拿起在北方家家似乎都有的擀面棍来谋生,做出来的第一锅面条就煮成了糊糊。他跑去问会做面的师傅,没有正确答案。木匠手艺要求的精准,在陈克明的骨子里,刻下了“认真”二字。他将大厂家的面买回来探查,可肉眼看不出所以然。于是他专门托人从长沙买回挂面制作的书。读书,对于小学毕业的他,不要说里面的一些专业术语读不懂,就是不少字他都要搬着字典慢慢咀嚼。书里讲到,面粉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面的成形,好的面粉,会形成弹力更强的面筋。读到这里,他想到因为本钱不多,做面的面粉用的都是低档货。他马上买回高级面粉一试,成了。
陈克明刚出道时挑着面在县城里转,怕丑不敢吆喝。几十斤面早上挑出去晚上还要剩很多回来。老婆说他“斯文”,哪能做生意。他很认真地对待这事儿,专门跑到乡下无人的地方,想着词儿练吆喝,练胆气。
有了自己的摊子,来买面的人也越来越多,陈克明买回了面机,建了专门的烘干房,产量每天提升到200公斤。为了最有效率地利用烘干房,他每次都拿着笔记本,对挂面烘干需要的时间、温度、间距等进行记录。大热天,烤房里可以烤得鸡蛋熟,他赤膊短衩,可以在那里熬过半个时辰,一出烤房,已是雨人似的。几个月下来,最节省成本又最有效率的烘干方法被他找到。
“在南县,我的面好吃点,也许是我认真些,比别人更用心思点。”每一次从钻研中得到成功,陈克明对面条就更着迷。拌料的配方、煮面的时间、消费者的口感等等,一个个对他如同谜一样的东西,在他的沉迷中被探查。
对陈克明而言,如果生存是创业最大的原动力,那么认真是他初始竞争力形成的注脚。做面,曾经是这个男人养家糊口的天职,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命运的新一页“认真”翻过来时,产业的梦想会升腾起来。
发展竞争力:简单中“不简单”一点,才会是赢家
当陈克明的挂面在县城里越来越吃香,名声在乡里传播,他扩大了厂房,增添了设备。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他的面条走进益阳、岳阳这样离他的南县大本营不算太远的城市时,便发觉即使把面条的价格压到亏本,也没有多少人问津。
他去调查市场,和大厂家的面条相比,他的质量没有优势;没有走出作坊的生产方式,让他的成本也难以降下来。自己的面之所以在县城及附近的乡里还能红火,是因为占了运输和劳力成本低的“便宜”,而这种便宜,随着大厂家生产成本的降低,将随时会消失。
“山外有山,我们的面没有竞争力啊!”陈克明很清醒地作出了判断。
新华网也对陈克明做过一次访谈:
    新华网:克明面业,中国挂面第一股,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陈克明:我从1984年开始从事挂面生产研究,经过三十年来的奋力拼搏,现在克明面业发展成为国内挂面行业领先的民营食品高科技企业。公司总部设在南县兴盛大道工业园区,拥有河南遂平、延津、湖北武汉、湖南岳阳、成都四川(在建)等子公司,以研发生产挂面为主,产品涉足调味酱、纯净水等食品行业,资产总额达10亿多元,员工2900余人。公司挂面年生产能力达30万吨,销售额达12.2亿元,其产能、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均名列全国挂面行业第一。

    新华网:听说陈董当年有一手木匠手艺绝活,在十里开外的乡村都很吃香,名声也不小?计划经济时代,当时怎么选择并不怎么看好,社会也不怎么认同的做面、卖面行业呢 ?

    陈克明:在文革的时候,由于父母是教师,我们家被划分成了“黑五类”,到了1976年,父母和弟弟妹妹都转为吃国粮的公家人,而我因为已经结婚,不符合政策要求,一个人留在农村,学了个谋生的木匠活,因为我对做木匠活感兴趣,做得也认真,不少人都会来找我做木工,那时日子过得也不错。

    1983年,因为一次意外,不慎刨断了食指和小拇指,我不得不放下我的锤子和锯子,结束木匠生涯。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打击。但为了养家糊口,不能闲着,这期间我收过破烂、卖过鱼、卖过菜、收猪胆制“胆红素”,但都没能赚到钱。

    加入做面的行业既是一种无奈之举,也是对市场机遇的把握。有一次在市场上的一家粮店门口,看到十几个人因为听到店主回答只有南县面条调头就走。我不禁疑问为什么本地人更亲睐外地面条,我们南县难道做不出好面条吗?我就有个不服输的劲头,认为没有事情是办不成的,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让南县人吃自己做的面条。

    2001年,弟弟所在供销社不太景气,我妻子就提出和弟弟一起办厂,弟弟以管理入股,股份分三分之一给他,两个妹妹也投了不少钱,由于我们信誉很好,筹集到不少资金,公司厂房也逐渐扩大,产量也上升得很快。

    弟弟陈克忠的到来了对公司产生很大影响,他有20年的商场经验,我就让他负责营销工作。我专心致志地研究产品与技术,专注做面,我们兄弟俩齐心协力,克明面业如虎添翼。弟弟来的15年,公司业绩翻了150倍。

    新华网:听说当时,你用手摇机做面,摇的手都痛了,第一锅面煮出来,都糊了,能讲讲当时的情况和心情吗?

    陈克明:隔行如隔山,学会一门手艺都是需要过程的。最初面条形状都做不出来,再到好不容易做成面条,但煮出的面条又变成糊状,当时这些挫折并没有打击到我的自信心,万事开头难,也是我预料之中的事。我想我学做木工花费了好几个月,刚开始也是学不好,但最后还是成功了。

    创业是不断遇到困难,又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为了解决困难,一开始,我就跑去问会做面的师傅,没有正确答案。我就将大厂家的面买回来探查,可肉眼看不出所以然。于是我专门托人从长沙买回挂面制作的书。刚开始不要说里面的一些专业术语读不懂,就是不少字我都要搬着字典慢慢咀嚼。书里讲到,面粉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面的成形,好的面粉,会形成弹力更强的面筋。读到这里,我想因为本钱不多,做面的面粉用的都是低档货。用高级面粉一试,就成功了。

    新华网:做面业像木匠手艺一样,要求“精准”,做面肯定这中间有些环节出了问题,当时是怎么解决这些困难的?

    陈克明:做面条每个环节都得精益求精,需要解决的问题肯定不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公司通过不断提高科研技术水平来解决这些困难。公司现已拥有50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9项。比如,做面加水率高低对面筋生成量和口感直接相关。而我们做的面条与手工面条相差较大,手工面条加水率可以达到50%,而挂面最多可以加到30%。然而加水加多了,就会出现“坠条”。我和员工们想围着机器琢磨,提出了很多种改进的方法,一一试验,最终发现一般的面条设备都是切5段的,我们把设备进行修改,切成4段,也就是短了20多厘米,面条也不会那么容易拉长,加水率就提高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我们为提高质量,减少产量这也是值得的。

    再如,有销售商反映,一些面条经过运输、碰撞后,面条容易断裂。以肉眼观察看上去好好的面条,怎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从原料到配方,从包装到装卸,我一个个做实验找原因,又买来品牌面条,一试验发现也有同样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天,我在切面机上观察,发现切头与面条接触的一瞬间,有强烈的颤动现象,从而形成波纹传递造成面条表面不均匀,经过运输、搬动等环节,就容易折断。问题找到了,可搞机械改进,对我来说,难度非常大。我和助手一起整天围绕切面机琢磨,吃饭时有时端着饭碗要愣上半天,睡觉了突然想到什么,会马上翻身下床,找来纸笔将灵感画下来。半年多的时间,通过对刀片的一次次改进,面条的波纹现象消失了。面条波纹上的一番折腾后,克明面业的损耗立刻下降了5%。

    这些都让我觉悟到的是:做面的技术似乎很简单,但简单里面含着许多“不简单”。在大家不经意的地方,解决了简单中的“不简单”,才会是赢家。十公里的路,如果说有一米断了,就过不去了,同样,做面细节没做好,公司整体就走不远。

    新华网:苦心钻研,面是做出来了,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物流,以及营销手段,听说你当时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面的,而当时社会各界对生意人并不看好,地位也比较低,认为是投机取巧,当时怎么放下“斯文”,不怕出丑,吆喝卖面的?

    陈克明:1984年,虽然还处于在计划经济时代,但社会逐渐开放化,政府也认可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但接受生意人还是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先是我爱人挑着担子,打头阵,回来的时候剩下很多。我迫于无奈,想着老婆孩子还要养,也只能放下身段,亲自上阵,刚开始我只敢到没有人的地方,但一天下来没卖出几斤面,回到家被我老婆说“太斯文”,第二天只好走街串巷吆喝,但还没喊出声,我的脸就红了。

    新华网:如果生存是创业最大的原动力,那么认真是他初始竞争力形成的注脚。做面,曾经是你养家糊口的天职,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命运的新一页“认真”翻过来时,产业的梦想又是如何升腾起来的?

    陈克明:这是一个追梦的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动力。第一个梦想为了一家人过上好日子,希望南县人吃上我陈克明的面条,我花了十六七年做到了;第二梦想,希望克明面业一定成为中国挂面行业的领军企业,做一家规范、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标杆性企业,在2012年,我们达成了这个目标,克明成为了中国挂面行业第一家上市的公司;第三个梦想,我们要在未来十年内将企业规模做大,做成百亿企业,把企业寿命做长,做成百年老店,为更多人提供实现人生梦想的舞台。

    一个个梦想的设定与完成,也是克明面业的发展史,从生活的改变到企业做大,再到未来做强,一步一步走在圆梦之路上,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愿景,我会用努力和执着,做一个追梦人,实现“中国梦”。
   新华网:你的面是越做越好,但即使做得在再好,养在深闺人未识,销售也会大打折扣。您独特的广告宣传方式——在农村土墙刷广告,可能是现在铺天盖地的电子 屏、户外广告的鼻祖,能讲讲当时怎么有这样的创意,又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陈克明:这是因为当时资金有限,想要生意好那就需要更多的人知道有陈克明的面,我就想农村的空着的土墙,不就是最好的广告牌吗?村民每天进进出出总会看到,宣传成本低,针对性却强。于是,我就找了几个人,按照广告模版,就在墙上刷,这是最便宜广告宣传手段,没想到效果还是不错的,那时通讯不发达,人每天经过的时候看到大幅的广告,知道了陈克明面条,渐渐地就多人买我的面条了。

    新华网:陈克明做的面影响越来越大以后,开始注重起自己的品牌,为了防止市场上假冒伪劣的烦恼,听说当时您做了一枚印章,在包装纸上盖章以区别,可以讲讲当时的情况吗?

    陈克明: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当时我卖面条采用高级面粉,品质有保证,允许消费者包退包换,但其它许多小作坊的面条由于面粉质量不好,面条煮起来生沙,有人拿着别人家的面条来到我家店子退货,为了避免出现这种问题,我就想找个标志,于是就请人制作了一个比手机还大的章,章上面刻有陈克明,印在黄色的包装纸上作为区别,这也是我们企业早期品牌意识的体现,既打响了我们的名号,有提升了我们的形象。

    新华网:克明面业宣传语“一面之交,终生难忘”,公司请相声小品鼻祖陈佩斯代言?当时是怎么考虑的,效果如何?

    陈克明:这是我弟弟陈克忠提出来的,当时我弟弟一进公司,就说要想个好的广告词。在2002年,我们花了两个月时间考虑,最终决定使用“一面之交,终生难忘”作为我们的广告词, 这两个词语组在一起,朗朗上口,又饱含深意。一面之交的“面”和我们的“面”结合起来,寓意着吃了一次我们的面,一辈子就忘不了。这个广告词在2011年荣获首届“湖南省最具影响力十佳广告语”。陈佩斯知名度高,春晚上《吃面条》的小品深入人心,对我们克明面业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新华网:克明面业当时怎么考虑要上市?以及上市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陈克明:当我在清华学习,老师就提到”上市是坐电梯,插上资本翅膀。” 我是一个很能接受新生事物的人,上市的确给公司可以带来飞跃性发展。

    新华网:有个问题比较敏感,不知是同行恶意诋毁还是其他原因,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说您为了追求面条口感,添加了食用胶和非碘食盐等辅料?您能做做解释吗?

    陈克明:不要把妖魔化食品添加剂。我们用的食用胶是国家标准允许的,比如,我们使用的从海带中提取的海藻酸钠,经专家研究发现它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有一定辅助作用。

    我们对食品安全一直很重视。我给你讲个例子,增白剂是八十年代引进中国来的,当时许多食品都会添加,我做了几年面条,通过不断学习,就了解到增白剂成分是过氧化苯甲酰,吃多了对人体的肝脏、肾脏有一定的副作用。即使国家允许在规定限量内使用,同事也告诉我,添加增白剂面条可以变白些,卖相更好,但我想虽然能卖个好价钱,但是不利于消费者健康,我就决定1997年起不再使用增白剂。在 15年以后,国家也下令不允许在食品中使用增白剂。这也证明,我们企业在食品安全这一块是走在国家标准的前面的。

    同时,我们设立了专门的品质管理部门,对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出库的各个环节的抽检和定期检验,随时监控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我们建立了完备的企业质量检验标准,这个标准要求高于同类的国家标准。各子公司拥有独立的品质管理部门,能够独立完成全部检验项目。

    目前公司检测中心能独立完成面粉、面条等全部食品安全指标的检测,而“研发检验综合楼”项目使公司从研发环境及硬件设施等方面,将公司研发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新华网:我们知道,克明面业的主要销售市场在湖南湖北,而生产基地又在河南山东,为什么在那么远的地方建基地,这样物流成本很大?又是如何考虑的?

    陈克明:这个布局是合理的。近几年,克明面业的市场扩张步伐很快,在全国28个省市区有了销售网络。生产也有了战略性的布局,在全国小麦产量最多、挂面竞争最激烈的河南建厂是原料地建厂,有利于克明面业形成完整的挂面产业链,实现公司积极稳健、做大做强的市场扩张策略。

    新华网:请您介绍一下,中国面业市场的前景如何?克明面业的市场占有率,以及怎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陈克明:我认为中国面业的大前景是很好的,未来面业市场整合是大趋势。小作坊近两年倒闭很快,由于设备、技术等问题,我认为大企业会逐渐代替小作坊。

    我们克明面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做到品质领先,技术提升。公司现已拥有50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9项。这些专利和配方涉及高新技术应用、生产工艺、生产设备、食品安全、营养科学等领域。同时,我们也加强销售渠道建设,向北方市场也在渗透,不断增加份额。目前,根据北方省份高端超市的电脑数据统计,我们的总量市场占有率达到5%左右。

    我们募集的12亿会在在成都,盐津建设生产基地,一年之后投入生产,计划生产总量为30万吨,我们现在产量是30万吨,即使再增加30万吨,占全国面业生产总量的11%左右,算不上垄断,充分竞争,所以克明面业发展前景还很大。

    我们会始终坚持以“为每一个消费者提供安全营养、健康美味的面食”为使命,不断研发制面领域的新技术、新配方,争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新华网:未来克明面业是否会跨界经营,投资一些别的的行业,还是一直专注食品行业或面条行业,把面条这个产业做到极致?

    陈克明:未来克明面业不会跨界经营,仍将坚持以挂面生产与销售为主要业务内容,适度涉及与挂面生产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和其它食品行业,将这个产业做到极致。

    我打算下一步做厨房食品。近年来,我到美国参观学习,了解到厨房食品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而我国这一块比较空白,我们会抓住机会,开拓这一片市场。此外,在食品范围内,种类多元化,我们现在只做了挂面,未来还要做热干面、丝面……

    坚持做出特色,不断提高品质仍然是我们的追求。我们会始终把健康放到首位,针对消费群体营养过剩、营养缺乏等问题,与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让我们的面品质更优,更多人喜欢,这也是我最大的欢喜。

    新华网: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瓶颈,甚至出现阻碍,克明面业有着家族的成分,那么是如何克服这种阻碍?如何长远发展?

    陈克明:我们公司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实施了一些做法。首先,我们对企业进行一场“思想革命”。我写了一封《告亲戚朋友公开信》,信中感谢亲戚朋友对公司的付出,也对他们行为提出了约束。

    我国是一个家族文化传统最为悠久和深厚的国家,家族企业与伦理规范以及意识形态均有紧密的关系,其与传统文化的依存度非常高,这也是我国的家族企业与西方的家族企业的一个重要区别。难免会有一些亲戚朋友会仗着关系,做出对公司发展不利的事情,扰乱了公司发展秩序。

    家族企业要想走向公众企业,必须打破这些思想观念的桎梏,树立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兼顾利益相关者利益,建立三权制衡的制度框架,清晰界定产权,完善决策机制等。只有跳出传统观念的藩篱,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环境。家族企业才有可能实现蜕变、迎来新生。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也避免不了辞退一些屡教不改的亲戚,但大多数都能理解接受,也会摆正位置,端正态度。

    新华网: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请问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领头人,您认为克明面业当前该如何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同时,作为一名成功的创业典型,您又有什么建议给正在创业中的人?

    陈克明:我谈谈自己的感想吧,简单概括就是“论语和算盘”。首先,学习从论语中提取的精华,做到敬天爱人,多做利他事情,因为利他才能利己。比如,我为团队着想,我的团队也会我公司辛勤付出。又如,这么多年,我也没有和经销商有过纠纷,小学毕业的我,文化水平不高,成功就是用心做事,用心待人。其次,就是“算盘”,做生意要算清帐,长远打算,不要贪图小便宜。我三十多年没上当受骗,就是占便宜的事我不做,有一次,有人低价将一批面粉卖给我,我并没有心动,买下便宜的面粉,最后发现那些人因为违规被查处了,面粉也被收缴了。“算盘”的最后一关就是要告诫创业者不要盲目投资,要理性分析。

    新华网:在公司的发展历程中,您把曾经帮助过克明面业的人照片放在展览厅里,可以看得出来您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可以介绍一下哪些人对公司的帮助最大?对公司和个人的影响最大?

    陈克明:在公司发展历程中,帮助我们的人很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的好朋友陈志新。在1985的时候,我的生意刚刚开始,陈志新是我的顾客,他不仅每次都在我这买面,还向更多的人推荐我家的面,帮我做广告:“陈克明面做得好,晒得干,又够秤。”有一次,我的厂房不幸被龙卷风刮倒了,又没有资金来源,一筹莫展。这时,他毫不犹豫借了我一万元,在当时一万元可是一笔大数目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万元,我又重新开业。可以说没有陈志新的帮助,我就到不了今天,也不可能有克明面业,我很有可能成为了打工浪潮中的一员。

    新华网:您曾经去上海世博园拜访经营大师稻盛和夫,并做了《利他才是最大的利己》的演讲,请问您怎样看待“利他”与“利己”的辩证关系?吗、那您认为稻盛和夫对您最大的影响在何处?

    陈克明:我认为两者是相对的,只有做到利他,才能利己,做事的时候想着别人,别人自然也会替你着想,当你算计别人,别人也就会算计你,这样的话是做不成生意的。我去年接触到稻盛和夫的书籍。在清华总裁研修班学习了三年,发现部分西方理论与实践并不相通,而稻盛和夫的管理哲学在我以前的许多做法具有一致性。此外,他还管理着三家世界500强的企业,我认为他是个很厉害的人。

    新华网:企业接班人的问题一直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家族企业,您对接班人有什么看法?

    陈克明: 呵呵,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我上个星期在我们公司高层管理治理的会议上,提到一个原则“能者上,庸者下”,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接班人的选择,我一直把员工当家人一般看待,他们和我的两个子女一样,站在同一起跑线的,都具有机会。(完)

最后,邱嵩松想说的是,希望陈克明面条能保持本心,像康师傅那样做成家喻户晓的大企业,甚至完全可以再推出方便面嘛,像幸运那样经典,经久不衰。一直那么好吃,卫生下去。

上一篇:同样的起跑线,现在他身价15亿,他工资5000元
下一篇: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得到有用的社交
欢迎添加邱嵩松 QQ:3876307 微信:shangaomugong 合作交流